通讯周报
经济与管理学部《视野》第63期:数字货币未来能否普及替代现有的纸币系统?
编者按
比特币一度站上新风口,众说纷纭。没有大数据和应用场景,区块链项目是起不来的;有了大数据源,并可以被归拢在数字化场景中的区块链项目,才有价值。随着“炒币”之风盛行,其底层技术区块链则被A股上市公司疯抢。“区块链+”成为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炒币”是虚火不可行,而“区块链+”想象空间巨大,下一步整合入新场景是关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曾发布声明,指出虚拟货币和虚拟货币衍生品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的师生对经济最新动态、发展形势和互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何把握新问题、理解新事物也是学者需要面对的问题,这其中可能有对学术风口的预判,也有对知识方法的实践和检验。
数字货币未来能否普及替代现有的纸币系统?
比特币一路高歌猛进,大家都希望进场赚点钱出来,都关心价值分配的问题,但是价值从哪里创造出来呢?换个问法,虚拟币交易是零和博弈吗?整个参与市场中大家挣到的钱从哪里来?这需要先搞清楚2个基本问题:第一,政府要不要挣钱?第二,银行是怎么挣钱的?
第一个问题:政府要不要挣钱?
我们要知道货币的整个发行流程,商业银行这种机制,整个体系就有自动创造货币的本领。如果不是由于准备金率的要求,商业银行把钱存进来再把钱贷出去,这循环往复就能把有限的基础货币无限放大,凭空地增长账面上流通的货币。
当然,我们不能这么无限地增长,背后起控制作用的其中一种机构就是中央银行。
1. 货币是国家发行的负债证明书
在一个社会里面,谁有权利发行货币,谁就能够享有一种很重要的特权,那就是无中生有地凭空占有一定社会资源的特权。
首先,货币是一种负债证明书。发行货币的人是对那些使用货币的人说,你用我们的货币,我保证你什么时候不想用这个货币了,你到我这里能够兑换相应的自然资源,可能是金子、可能是银子,这是一张货币背后的本位支持。
但现实生活中,货币总是在流通的过程当中,人们口袋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地存有货币,而永远不会拿它来兑换真实的货物。这个数量整个社会加起来可不得了。换句话说,发行货币的人可是一本万利,他永远不需要用真实的财富来兑换他所做出的承诺。
好些年前,我们中国发生过一起针对美国的示威抗议游行。在那场游行里面,有人为了抗议美国,拿着美元在燃烧,当然这是一种表达愤怒的做法。但当时我的经济学本能就告诉我,这事情有点不对。不要烧美元,因为美元是美国人发行的负债证明书,这是证明美国人欠了我们的债。你把这张负债证明书给烧了,也就是把美国人欠我们中国人的债一笔勾销了,这是美国人得益,我们不能烧美元。
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天说的道理是,货币是发行货币的人所发行的负债证明书,发行货币的人能够无中生有,凭空地占有一些好处,就是实际上只要货币在流通,他永远不需要兑换他发行货币的时候所承诺要兑换的那些资源。
2. 以国家实力维持货币信用
这时候你一定会问,那发行货币不是一门只赚不赔的生意吗?一个国家要发行一种人人都愿意使用的货币,他要建立这种信用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要把国力做得足够强大,人们相信哪怕是在危难的时期,身上揣的这些货币也会被别人所认可的,要做到这一点那可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如果有哪个国家、有哪个地区胆敢假冒制造你这个国家的货币,你有你的军事能力能够把他们拿下。维持这种军事的威慑,本身就有巨大的成本。
美元是世界流通的第一大货币,你再去看看美国在军事上的开支是多少?他是有道理的。不管怎么样,控制一个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一般是这个国家中央银行所要完成的任务。
在不同的国家里面,他们的中央银行有不同的名称。在美国中央银行叫联邦储备局,在英国叫英格兰银行,在日本是日本银行,在中国是人民银行。
3. 中央银行如何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
中央银行是怎么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和流通量的呢?
比方说在美国印钱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由美国的中央银行,也就是联邦储备局批准,美国的财政部就可以印钱了,印出来的钱叫联邦储备券。
这个券印好了以后,美国财政部就把它等价卖给联邦储备局,卖完以后,出售所得就存入了美国财政部在联邦储备局所开的账户上。从此美国财政部做任何的开支,也就在这个账户上,这个在联邦储备局开设的账户上支出了。
联邦储备局叫财政部印钱,财政部印好了以后就卖给联邦储备局,卖完了以后,联邦储备局就在财政部的账户上添上那么一笔。从此财政部就可以花钱了。
美国财政部印钱的成本非常低,就是纸张的钱,他们印完以后能够花的钱,跟印钱所要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差价,就是财政部印钱的利润,叫铸币利差,也就是铸币税。这样印出来的钱不需要任何支撑,没有任何的标准,靠的是这个国家背后的实力。
联邦储备局除了通过批准财政部印钱来影响货币流通量以外,通常还有两个调整美元货币流通量的办法:
第一叫公开市场操作。它在公开市场上面买卖美国的债券,从而向市场发放或者回收美元。它向公众购买美国的国债,买的过程中就把钱交给了公众、交给了市场,于是就增加了美元在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如果它倒过来向公众出售美国国债,那就是回收市场中流通的美元,从而起到紧缩美元流通量的作用。
美国联邦储备局控制美元发行量的另外一个办法,是调整利率。利率不一样,人们借贷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这对市场流通的货币量也会有影响。
当然,联邦储备局也可以修改法定准备金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倍数或者叫乘数,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少被采用。
4. 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
不管怎么样,中央银行还充当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最后贷款人的作用(Lender of last resort)。
商业银行体系本身固有一种困难,那就是流动性的困难。如果存户出现恐慌要把钱都取出来的话,整个银行体系是没有那么多钱给存户提取的。这时候中央银行就要发挥作用,帮助那些有流动性困难的银行,让他们尽量满足存户的要求,从而平息存户的恐慌。
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各国的中央银行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那就是保持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的稳定。有些中央银行还担负着除了稳定货币发行量任务以外的其他任务,尤其是调整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就业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任务。
第二个问题:银行是怎么挣钱的?
银行的钱其实分为两种以上的钱。一种是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角色,提供货币交换这种服务,而获得的服务报酬。而提供的货币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通俗的说就是空手套白狼,借本来没有的“钱”给你,然后再向你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银行的很多利润来源于在途货币,通俗的说就是银行面临所有的储户在短时间内把他们的存款全部提取出来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也就是挤兑的风险。
以比特币为代表,开启了数字货币的时代。虽然还有很多局限和不足,但是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就不再可能关上了。
比特币一路狂飙,那么如果以经济学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待,比特币价值来源于哪里?对于生活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强信用国家的人民来说,对于国家信用的供应或许没有特别大的感触,因为币值相对来说是稳定的。
而对于生活在第三世界,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的国家,比如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现在正在经历的过程和中国的民国时期法币贬值几乎是一样的。老百姓存在银行的货币,被政府超发的货币所稀释。
对于生活在这些国家的人来讲,数字货币提供了一种替代选择。原来被国家所收割的铸币税,现在拿出来贡献给数字货币的社区,比如一万美元的比特币中她实际获得的交换价值只有9000美元,其中一千美元是他使用比特币付出的成本。
而原来这些国家要收走的铸币税可能高达8000美元,相比之下,比特币提供了一种替代选择。
比特币的创造是这些矿工通过挖矿创造出来的,而挖矿是有成本的,应该说比特币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分工体系,在这种分工体系中,比特币提供了一种更优的利益分配格局。而原有的向个国家交纳铸币税的使用者,现在通过使用比特币向这个生态系统贡献输入他们创造的生产价值。
当然,这种场景是一种完整的价值循环体系。而实际上现在你特别的价格更多来源于投机,炒作,当然,投机炒作,有投机炒作的价值,像期货市场一样,它具备价格发现的功能。
也像自由的外汇市场一样,如果把比特币看作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它作为一种国家货币,应该和其他的国家货币形成什么样的外汇价格,这个需要有一个交易市场来发现它的价格,而这些投资者,投机者就是价格发现者的角色。
比特币一路高歌,已经逼近2万美元大关。很多人始终想不明白在数字货币行情上扬的时候,参与者资产大量增值的时候,我们到底赚的是谁的钱?
其实,数字货币是在切割各国政府发行货币和税收两大蛋糕。各国政府通过滥发货币来掠夺财富的时代将会随着数字货币的完全普及而终结。
没有中心化的货币系统作为支撑,税收也无从谈起。而那些参与者则是搭上了数字货币的便车,在数字货币普及的过程中乘势瓜分了世界的资产,瓜分了各国货币发行和税收的惊人利润。
比特币虽然只是用算法的形式模拟出一个金本位的虚拟大同世界,但是却照出了信用货币体系下各色丑态。让田埂边上的普通百姓也看到了魔术舞台后的金融世界。它就像是面照妖镜,你看到了什么妖怪,取决于这个世界有多少妖怪,而不是这面镜子的本身。
总结一下,虚拟货币的价值到底来自哪里?和现有货币一样来源于社会分工,只是现有的货币看起来来自政府,而政府也是社会分工的一个表现形式。
从长期来看,数字货币必将普及替代现有的纸币系统。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没有整个社会的生产制造做支持,没有足够多的消费商品。
仅仅创造货币繁荣,还是要过苦日子的。而从短期来看,虚拟货币的价值一部分来源于和各个国家法定货币之间的竞争。
摘录自公众号大数据实验室的文章,2017-12-31期。部分内容经编者编辑。
我们学部内部参考,若公开引用发表,须经上述文章版权所有者的同意。
(学部办公室选编)
《视野》通讯周报主要选编和交流有关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跨域发展等方面的前沿信息、理念、规则、机制等新见解、新做法,以便相互激励,开阔视野,启发思路,促进工作。
看完本期《视野》,若有一些想法看法,可在学部网群中进行交流。各位老师如有符合《视野》定位的文章,也欢迎推荐给学部办公室,发送至经管学部邮箱[email protected]。
(注:学部网群有:学部学术委员会微信群、邮件群、经管学部部务会成员邮件群、经管学部邮箱[email protected])。